景区单车 16 分钟收费 50 元:游客遭遇 “骑行刺客”
近日,北京天安门、前门景区惊现 “单车刺客” 现象,游客扫码骑行 16 分钟竟被收取 50 元费用,引发公众对景区共享出行服务的强烈质疑。这一事件暴露了部分景区单车租赁市场的混乱现状,也折射出共享经济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困境。
一、天价账单背后的消费陷阱
6 月 16 日,北京游客刘先生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扫码一辆外观类似美团单车的 “乐宝租车”,骑行至前门景区仅用时 16 分钟,却收到 50 元扣费通知。账单显示,该单车采用 “30 元起步价 + 20 元区域外还车费” 的计价规则,而平台划定的停车区域极小,多次尝试还车失败后,系统强制扣除高额调度费。更令消费者不满的是,这类 “杂牌” 单车刻意模仿知名品牌外观,扫码前不显示具体费用,还车后也无申诉渠道,形成 “诱导骑行 — 强制扣费 — 维权无门” 的闭环陷阱。
类似现象并非个例。江苏某景区游客陈女士骑行 3.9 公里耗时 77 分钟,被收取 90 元费用,其中时长费和调度费占 80%;成都青龙湖公园游客因误骑 “景区车”,即使购买包月会员仍被额外扣费 15 元。这些案例揭示出景区单车收费的三大套路:一是模糊计价规则,通过 “起步价 + 时长费 + 调度费” 组合抬高总价;二是利用电子围栏技术漏洞,以 “区域外还车” 名义变相收费;三是伪装知名品牌,降低用户警惕性。
二、法律与行业规范的双重缺位
针对此类乱象,法律界人士指出,部分企业行为已涉嫌违法。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二十一条,故意隐瞒真实收费标准、虚构商品价格的行为可认定为欺诈。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更明确,消费者有权要求 “退一赔三”,不足 500 元按 500 元赔偿。然而现实中,多数消费者因金额较小选择隐忍,或因举证困难放弃维权,导致企业违法成本极低。

从行业层面看,景区单车收费乱象源于多重矛盾。一方面,景区运营方与单车企业权责不清,部分景区通过独家合作协议默许高价租赁,形成垄断经营;另一方面,技术标准不统一加剧了消费纠纷 ——2024 年技术评测显示,城市繁华地段电子围栏误判率高达 30%,而景区复杂环境进一步放大了定位偏差。此外,共享单车企业为转嫁运维成本,不断压缩计费区间(如从 120 分钟一档缩短至 15 分爱游戏app网页版入口最新版钟一档),甚至推出 “工作日 / 周末差异化定价”,导致骑行成本远超公共交通。
三、监管与市场的破局之道
面对愈演愈烈的 “单车刺客” 现象,多地已展开专项治理。江西省市场监管局近期召开提醒告诫会,明确要求景区自行车租赁经营者合理定价,对误导性收费最高可处 50 万元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。泰康在线等保险公司也开始优化流程,允许用户通过客服协助退保,减少 “6 毛保险” 等隐性扣费。
专家建议,破局需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强化价格监管,要求企业在扫码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全口径费用,禁止拆分收费项目;二是完善技术标准,推动景区与单车企业共建高精度电子围栏,减少定位误差;三是创新运营模式,可借鉴泰安泰山花海景区的 “4 小时 50 元” 套餐制,或成都青龙湖公园的 “景区车专属标识”,提升消费透明度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骑行前应仔细核对车辆品牌、停放区域及费用明细,保留支付凭证,必要时通过 12315 平台投诉维权。
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便利民生,而非设置消费陷阱。当景区单车从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帮手沦为 “割韭菜” 的工具,不仅伤害游客体验,更会透支行业信任。唯有企业回归服务本质、监管填补制度漏洞、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,方能让共享出行真正成为景区的文明风景线。